腹脹

林捷忠醫師表示,寶寶腹脹的可能原因如下:

* 在喝奶的過程中,吸入較多空氣(親餵與瓶餵皆有可能吸入空氣),導致腹脹。
* 配方奶或母乳皆有可能會發酵、產氣,有可能使寶寶的肚子脹氣。
* 在副食品中,吃下較多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地瓜、豆類等,也有可能會脹氣。

緩解方式

林捷忠醫師建議:
* 改善餵食方式,比方:親餵時確定含乳姿勢正確、瓶餵時選擇孔洞大小合適的奶瓶(喝奶的過程不會嗆到、喝奶順利)。
* 不要等寶寶太餓時才餵奶,如果太餓可能會喝太急而吸入過多空氣。
* 瓶餵喝完奶要拍嗝。1歲內如果脹氣比較嚴重,一餐可分成3次餵奶,餵一些就先暫停來拍嗝(1歲以後大多不需要再拍嗝)。
* 可觀察食物對寶寶的影響並做紀錄,如果寶寶吃了特定食物會腹脹不適,可嘗試三次(每次間隔大約3~7天),如果試了三次都一樣會腹脹不適,建議以後少吃此類食物。
* 不建議在寶寶的肚子上塗抹脹氣膏來舒緩脹氣,因為市售脹氣膏大多含有薄荷成分,而2歲以下的寶寶不能使用薄荷(寶寶使用薄荷可能會抽筋或呼吸困難);如果想要使用含有薄荷的脹氣膏,建議至少等2歲以後。

腹痛
林捷忠醫師表示,腹痛可分為病態性腹痛與非病態性腹痛:

* 病態性腹痛:例如:腸套疊;或是細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腸胃炎等,腸胃炎的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或甚至解血便。病態性腹痛應盡早就醫。
* 非病態性腹痛:如果醫師檢查排除了病態性腹痛,就會懷疑可能是非病態性腹痛,例如:腸絞痛。腸絞痛常發生於大約出生3個月內,目前成因不明,推測可能與對食物過敏或腸胃功能不成熟有關,多數寶寶3個月以後會逐漸緩解腸絞痛所引起的腹痛症狀,少數寶寶可能要6個月左右才會緩解,極少數要到大約9個月才緩解。腸絞痛表現症狀為嚴重哭鬧,1星期有3天以上哭鬧超過3小時,哭鬧時間超過3星期(但也可能因人而異),哭鬧時難以安撫,大多不會合併嘔吐或腹瀉,飲食與成長狀況皆正常。

緩解方式
林捷忠醫師表示,如果是例如嬰兒腸絞痛等非病態性腹痛,大多比較沒有有效的緩解方式,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會自行改善。餵母乳的寶寶較少腸絞痛現象,但如果仍有腸絞痛現象,餵母乳的媽咪可以嘗試少吃易致敏食物試試看,例如:帶殼海鮮、奇異果、草莓、芒果等,試試看少吃以後,寶寶是否較少不適哭鬧,再來決定是否繼續少吃;另外有人說可以用吹風機等白噪音來安撫哭鬧的寶寶,雖然可以嘗試但不一定有效,而且要注意不要太靠近寶寶的耳邊,以免音量太大可能會影響聽力;如果是病態性腹痛(因疾病而引起的腹痛),則必須就醫請醫師鑑別診斷找原因與給予適切治療,例如:腸套疊可能要在腸道中灌空氣、水或鋇劑進行復位。

腹瀉
林捷忠醫師指出,喝母乳的寶寶如果大便稀稀的、但沒有其他不適症狀,飲食與生長狀況正常,即使大便稀稀的也不算是腹瀉(母乳寶寶很少乳糖不耐,即使生病也可繼續餵母乳);如果寶寶喝配方奶,大便理論上會比母乳成形。如果大便仍不成形、水水的、臭臭的,甚至帶血絲,大多就是腹瀉。

蔡明倫醫師表示,腹瀉的定義是指如果比平常突然增加很多次解便(自己跟自己比),或是糞便性狀與平常不同,比方像是蛋花湯灑在尿布上般。喝母乳的寶寶有可能一天解多次便或幾天才解一次便,都不一定算腹瀉,還是要與自己平常相較比較準。

緩解方式
蔡明倫醫師表示,腹瀉有分為急性與慢性(2週以下為急性腹瀉;2週以上為慢性腹瀉):
* 急性腹瀉:大多是因為食物不潔或病毒感染等所引起。當寶寶腹瀉時,醫師會鑑別診斷寶寶腹瀉的原因,如果是急性腹瀉通常會先給予支持性治療。洗手是預防腹瀉最好的方式、環境保持清潔,並可考慮讓寶寶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此外,益生菌於急性腹瀉時使用可暫時減緩症狀,建議與醫生討論是否給予。

 

便祕

蔡明倫醫師表示,自己與自己平時相比,解便次數變少,且性狀太硬(像羊大便般,既小顆又質地硬),寶寶解便時很用力,可能生氣、哭鬧或不安,甚至肛裂,通常就是便祕。最常見的原因為功能性問題(腸胃蠕動慢或消化分解吸收不佳),但務必要先排除巨結腸症或先天代謝性疾病等,不過結構上的疾病大多在新生兒時期會發現。寶寶如果便祕超過1週以上,建議就醫,醫師大多會藉由肛門指診來初步排除器官問題。乳糖不耐,可以試著這樣做做看

林捷忠醫師指出,如果寶寶乳糖不耐,可能容易脹氣、腹瀉、哭鬧,可嘗試降低乳糖的含量到原來的1/3,例如:正常配方奶粉1份+無乳糖奶粉2份(比例1:2)混合一起泡,或是可考慮換不同品牌的配方奶試試
看。此外,親餵母乳者不用因此而改成喝配方奶。乳糖不耐大多是生病感染造成的短期現象,少數才是天生乳糖不耐。

緩解方式
蔡明倫醫師建議,如果便祕,最好餵母乳,母乳較好消化;如果不能餵母乳,假如便祕2週以上,可考慮換不同品牌的配方奶試試看。可先部分換奶、挑餐換,例如:兩餐先喝新品牌、四餐喝舊品牌,兩天後三天喝新品牌、三餐喝舊品牌,比重慢慢調整,一週後完全換新品牌配方奶,並給予新品牌配方奶兩週的時間試試看。但同一品牌至少要試兩週以上,不要天天換新品牌,太頻繁換奶也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另外,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以後,如果便祕,可吃火龍果、綠色蔬菜等促進排便,並可考慮補充少量水分(如果沒有便祕就不用喝水,只靠母乳或配方奶或副食品食物中所含的水分即可)。此外,即使寶寶便祕,6個月以下也不建議使用浣腸來通腸;如果便祕嚴重,醫師有可能會暫時替6個月以上的寶寶在醫院浣腸,但只是短期過渡做法,治標不治本,也不建議爸媽自行替寶寶浣腸,以免腸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