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了錯,爸媽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是「懲罰」孩子,不管是打還是罵,孩子或許因為害怕──怕被打、怕被罵或是逃避爭執而暫時停止當下錯誤的行為,此時處罰看似發揮了效果,爸媽因而持續使用懲罰這一招。
中英醫療社團法人板英醫院兒童復健物理治療師吳佳玲指出,爸媽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犯了某個錯誤,也接受了處罰,之後還是會反覆出現這個問題行為,就可以知道其實懲罰
的效果並沒有很長久。「懲罰」在孩子犯錯的當下,也許可以短暫「嚇阻」孩子,但效果難以長久持續,還可能伴隨著許多不樂見的副作用:
★引發孩子出現不適當的情緒反應。孩子被體罰時,可能會哭鬧、喊叫…等不當情緒反應。
★逃避懲罰、逃避會被懲罰的情境。孩子懼怕回家又會不知道因為什麼事被懲罰,因而逃家。
★為了逃避懲罰而短暫「假裝」好表現。媽咪曾經因為孩子搶其他孩子玩具而處罰他,孩子因此不敢在媽咪面前搶玩具,但媽咪不在時仍照樣搶玩具。
★若只以懲罰嚇阻不好行為,爸媽並未示範正確行為,孩子亦無法學習到好行為。孩子不願意吃飯而把食物都倒掉,爸媽便處罰孩子。父母未能同理孩子吃不下的感受,亦沒有教導孩子如何跟爸媽說自己吃不下、以及如何表達身體不適。只針對浪費食物的行為做處罰,可能導致孩子將「吃飯」與「被懲罰」做連結,而使其更加厭惡吃飯。
★孩子會學習爸媽「以懲罰來嚇阻弱者」的行為,來控制或嚇阻其他人。爸媽打孩子來制止問題行為,孩子因懼怕而停止問題行為,並深信「懲罰是很嚇人的」。往後當孩子與同儕起爭執時,孩子更可能使用肢體或言語暴力的方式對待他人。
★懲罰引發孩子的憤怒,可能激起孩子的報復心。爸媽在打孩子前並未說清楚規則,亦未確認孩子已了解自己犯了什麼錯,孩子被處罰時產生不甘心、不服氣的情緒,甚至認為自己平白無故被打。短期內孩子因懼怕而不敢反擊,長期可能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及尊敬,待孩子長得比父母高壯時,可能會想辦法將累積已久的怒氣一傾而出。
★懲罰可能使得孩子低自尊、無自信,減少繼續學習的動機。孩子總是不了解自己犯了什麼錯就被處罰,在缺少解釋及不被他人同理的情況下,形成許多負向思考及信念,像是「無論我再怎麼努力,永遠都一樣糟糕、惹人厭」而使得人際關係中或學業上皆失去繼續努力的動機。
★懲罰可能使孩子產生錯誤的學習動機。孩子曾因沒寫功課而被爸媽處罰,於是孩子認為只要我不寫功課就會被懲罰,因為害怕被懲罰才
願意寫功課。
不懲罰,該怎麼教?-正向支持法如果孩子犯了錯,爸媽不懲罰孩子,應該怎麼教孩子呢?吳佳玲治療師建議採取「正向支持法」──釐清問題行為、教導恰當處理以及引導使用新的好行為:
釐清
首先要釐清孩子問題行為的「功用」,例如:孩子透過逃跑來躲避困難、以搶奪來獲得物品、用尖叫來抗拒害怕的事。
教導
在問題行為再次出現之前,教導孩子使用更恰當行為處理,像是感到害怕時要說「我會怕」來取代放聲尖叫、想要玩具時要說「還要」來取代搶奪、需要大人幫忙時要說「幫我」來取代哭鬧。
引導
當孩子再次遇到困難時,引導其使用這些新的好行為,一旦出現好行為便即時給予獎勵/增強。如果又出現問題行為,則不給予任何增強。逐漸地,孩子便可能穩定地、自發地使用新的好行為。此外,無論大人、小孩都需要被稱讚,也喜歡被稱讚的感覺。爸媽可以多觀察孩子喜歡及討厭的事情,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與他互動。在孩子面對困難任務時,可以把任務簡化並從旁協助,隨時注意
孩子的好行為,即時給予讚美或獎勵。若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被鼓勵及稱讚,長期下來,孩子會更有自信,亦能培養學習的快樂。
代幣制度養出孩子的好習慣
所謂「好習慣難養、壞習慣難改」,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之中,希望強調孩子的「正向行為」,當孩子出現好行為時,爸媽立刻給予正增強,藉此讓孩子知道我做了這類行為,可以得到爸媽的肯定,孩子的好行為就會持續出現,自然而然壞行為就會減少了。
反覆訓練出好行為
透過反覆執行累積點數換取獎勵的「代幣制度」,培養孩子好行為,減輕爸媽的教養壓力,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吳佳玲治療師指出,當孩子出現好行為時,立即給予代幣,可以讓孩子把代幣與好行為連結在一起,但代幣制度不只有強調點數與獎品之間的關係,還著重於孩子學習好行為的過程。代幣制度不是直接給予實際獎勵,而是要求孩子重複好的行為,並非孩子做了一次好行為,就可以馬上得到獎賞。如果爸媽能夠有系統地使用代幣制度,便可逐漸改變孩子的行為。
代幣制度一步一步來
如何使用「代幣制度」來增加孩子的好行為?
1. 選擇獎勵物品。
與孩子一同列出喜歡、想要的東西做為獎勵物品,孩子的學習動機會更好,提升好行為出現的頻率。獎勵物品一定要是孩子喜歡的、想要的,代幣制度才會有效。
2. 決定代幣形式
與孩子一同選擇代幣的形式,例如:蓋印章、集點數、畫星星記號、玩具錢幣…等,讓孩子自己記錄點數。給予一個明確的搜集表格,讓孩子知道還差幾點可以得到什麼禮物,而禮物可以放在家裡特定的地方,讓孩子看得到。
3. 訂定行為契約
針對想要改善的行為,與孩子一同訂出明確規則:要怎麼做才能賺取代幣。例如:流鼻涕有拿衛生紙擦乾淨並丟到垃圾桶 換取1 點;幫媽咪擦桌子得到2點。
代幣制度可以依照孩子的學習進度調整難易度──容易達到的行為,得到的點數較少;難以達成的行為,可獲得較多點數。
4. 訂獎勵品價格
與孩子討論多少代幣可以更換到什麼獎勵品,具體、明確地列出每一樣獎勵品的點值。例如:2點代幣可換取「一份點心」;3 點可換取「跟爸比玩飛高高5分鐘」;5 點可以「去公園玩一次」。
獎勵品的價值不是以「價錢」來區分,而是以孩子的「喜歡程度」來排序,像是雖然一瓶泡泡水才幾十元,但是孩子喜歡吹泡泡的程度遠高於一台好幾百元的電動遙控汽車,所以電動遙控車可能2點
就可以得到,泡泡水得要3點才能獲得。
實行代幣制度的細節
與孩子實行代幣制度時,還有哪些需要注意之處呢?
★有好行為立即給點數
當孩子出現好行為時,立即給予點數,並同時口頭讚美,指出孩子哪個地方做得很棒,所以可以拿到1點。
★集到點數,馬上兌換
如果是學齡前的孩子,吳佳玲治療師建議集到點數,就要馬上兌換,如果孩子學會等待,就可以拉長時間,像是每天晚上9點睡前再結算。
★適時協助孩子集點數
隨時觀察孩子的集點情形,如果孩子一直沒有辦法得到點數,爸媽可以運用預告或提示的技巧,增加孩子的成功率,否則若孩子總是無法集點,便會放棄此代幣制度,藉由適時的幫助,讓孩子得到成就感,更加願意以好行為來集點。
★沒集到點數不給獎品
如果孩子沒有做出某個好行為或是還沒集滿點數,就不能給予獎勵品。像是之前談好的代幣制度是集滿3點才可以換到1個布丁。當孩子外出時,看到布丁,吵著爸媽買,爸媽可別一時心軟買給孩子,此舉動將會削弱的布丁的增強作用,讓孩子覺得不一定要集點,就能夠得到布丁,孩子當然就不會努力地搜集點數了。
★類化到其他情境使用
代幣制度可以類化到其他情境使用,像是在家裡,如果孩子把用完的衛生紙丟到垃圾桶,可以得到1點;在外面的公園、餐廳,孩子執行同樣行為,也可以得到1點,藉以重複好行為的培養。
★沒達到目標也不指責
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目標,爸媽可以與孩子就事論事地討論,跟孩子說「今天的點數不夠換餅乾,請繼續加油!」絕對以不要指責孩子「為什麼你今天沒有都得到點數?」吳佳玲治療師指出,代幣制度的目的在於增強孩子好的行為,對於孩子較不好的行為,先採取忽略手法,藉以增加好行為;若是爸媽因為孩子沒達到目標而遭受批評,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因而覺得「我就是做不到」可能就會不想要搜集代幣,造成此制度的失敗。
萬不得已,該如何懲罰孩子?
當所有正向的教養方法都試過了,孩子仍然不聽話,爸比媽咪應該怎麼做較為合宜?吳佳玲治療師指出,過去常用的懲罰方法,包括口頭警告、過度修正以及隔離法,爸媽可以依情況嘗試看看。口頭警告明確地以言語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錯在哪裡,爸媽可以這樣說:「你今天想要跟別人玩玩具,但是你用搶的這樣是不對的,我對你的搶玩具行為感到非常生氣!」
吳佳玲治療師提醒,爸媽一定要確實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而不只是氣沖沖地指責他,讓孩子知道錯誤行為為何,也就能夠讓孩子明瞭怎麼做才對的 「如果你想要跟別人玩玩具,你可以跟別人說:『可以借我這個玩具嗎?』『我們可以一起玩嗎?』如果你有這樣做,我就不會生氣了。」
過度修正
請孩子重複練習正確行為,以對於錯誤行為負責。像是孩子故意把家裡的某樣傢俱推倒了,不僅必須將推倒的傢俱擺正,還要把家中其他傢俱也擺好;孩子亂丟垃圾,除了把那個垃圾撿起來之外,家裡其他的垃圾也要收拾。
隔離法
「事先」與孩子討論明確的懲罰規則--若做錯了什麼事,必須暫停所有正在玩的活動,到特定的隔離區或安靜椅上,休息幾秒鐘或幾分鐘。吳佳玲治療師建議,根據不同嚴重程度的問題行為,搭配較短或較長的暫停時間;也可使用簡單易讀的計時器,給予孩子時間倒數的提示。切記要避免放置太多刺激物或干擾物品在隔離區或安靜椅的周遭,以免失去隔離的作用。
然而,想要懲罰有用,在懲罰之前一定要定義明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你犯了這個錯就一定要受到懲罰!懲罰一定要有一致性!千萬不能有時候要懲罰,有時候又不需要處罰,孩子會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做錯事,孩子很難把錯誤行為與懲罰的因果關係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