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育孩子这件事,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曾深感压力且无助。我也不例外,幸运的是我在大宝出生只前就已经接触了幼儿教育工作很多年,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一定的基础。后来我被一好书启发了「人智学育儿」的概念-- 对幼儿来说,事情不能‘过多’,简单反而是好的,这也包括对我们孩子的教养。
去年三月接着接触《五把黄金钥匙》读书会。书中提到:睡眠、运动、饮食、节奏及关爱照护的五大守则,在未‘真正’读之前或许你会和我一开始一样对此书嗤之以鼻,心想:“什么鬼哦,就这样?这不是很基本的‘东西’吗?还需要看书?还需要‘学’?”。没错,此书很简易地描绘了幼儿的需求,读完让我看到及学习了教养其实也没有太难或深奥,我们也可以很自在的和孩子一同感受生活。
犹记得刚生产时, 长辈都会叮咛我们不要带宝宝出夜街、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要帮孩子办生日会等等,换作年轻气盛时的我,可能会觉得这些禁忌怎么这么土呢?生了孩子后,我完全可以感受到生活上规律对一个家庭的好处,新生儿基本上在前面1-2个月的睡眠和喝奶都极不规律,没有所谓的时间表可言,但却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月子期我努力和宝宝建立一个属于他也适合着我们家庭的节奏,一旦形成了一个概念,就让全家人都努力把这样作息习惯都变成一个规律,也是一种 “保护层”。
0-7 岁的婴幼儿感官全开,尤其是新生宝宝,正在学习自己呼吸、认识饿和累、适应日与夜、熟悉妈妈味道。孩子依赖触觉来认识世界,为了适应不同的新环境而消耗更多精神,这将会对他们形成很大的压力。正如《五》的引言写的——相信【简单就是好的】,这件事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这带给我们平静及可预测性。
我还记得,我跟老公调整了我们的常规——白天工作,傍晚吃过晚饭后就帮宝宝换上睡衣并按摩,然后边唱歌陪他睡觉,暂时告别‘夜生活’。在按摩、唱歌、陪睡的节奏里,我的感受不只是给宝宝带来规律,也给了我当妈妈的幸福感。渐渐的我发现那高敏的孩子是一次比一次更快速地稳住情绪,从一开始要哄接近一小时,到后来我学习同理他的不舒服,不以烦躁的情绪回应而是以包容的态度告诉宝宝:“妈妈愿意陪你一起度过这样难过的阶段,等你睡更多,喝更多了,你会越长越好的”我有感应也绝对相信宝宝可以感受妈妈接纳他的哭声,也知道妈妈正和他一起努力,也找方法帮他舒缓他身体上的不舒服。
以下,我用《五把黄金钥匙》节奏篇作为总结
“孩子最终会发现自己能做越来越多的事,而这奠基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有多少熟悉感。孩子透过新的技巧和能力成长,因此即使我们建立了一个熟悉规律的节奏,并且持续明天做同样的事直到孩子七岁为止,对孩子而言每次尝试仍然是全新的体验” 作者 Helle Hackman 是这样诠释。
重复的特性让婴幼儿有熟悉感,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对他们来说极其重要。就如家中的幼儿总是重复练习某个动作或做某件事,直到他们可以做好,如,孩子的大小肌肉发展需要每天活动,天天练习翻身、爬,到哪一天肌肉准备好了就会坐起来了,再慢慢地,腿有力了就会站立,再到走几步路,宝宝都一直持续不断练习,不断重复。在这过程中,我们只需要给孩子带入一个符合他状态的节奏,先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以可以专注练习即可。
举例,我跟孩子除了每天睡前按摩,从4岁上学开始,我们还会固定在睡前一起准备隔天要上学校带的衣物,讨论隔天要吃的早餐;逢周末我们就会一起外出选购水果,让孩子在周一上学时带着她所期待的水果上学当点心,以减低孩子经历了 2 个休息日后的‘蓝色星期一’。我相信长期这样的可预测性带给了孩子安定,女儿几乎都是精神饱满地起床,尤其是当天是她期待的餐点,起床时她就会报告:“今天星期三,去学校吃淋饭!”。正如 Chloe 老师在读书会里补充的那样,婴幼儿每当去到一个新地方都需要重新判断,“我在这个环境是否是安全的?”,她还提醒我们规律节奏里的两个特质:1. 重复性、2. 可预测性。
读书会的好处就是有老师带着我们设计属于自己的育儿理念而非盲从。好吧,下一期继续与你分享读书会重点的笔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