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龍表示,當小朋友發生未預期的突發性、身體不舒服的情形時,就屬於急性症狀。寶寶的發燒、反覆性的嘔吐或急性胃炎、明顯呼吸急促的氣喘等,在現在這個季節很是常見,屬於寶寶最常見的生病徵象。然而,對家長來說,最易被判定為急性突發狀況,且發生比例較高的即是『發燒』。

通常感冒所引起的發燒,不僅只有發燒,經常也伴隨咳嗽、鼻水、嘔吐、腹瀉等其餘可能。但是以兒科醫師的角度來看,發燒通常不是疾病的主症狀,而是衍生症狀,主症狀卻可能是其他症狀;所以,身為兒科醫師,則還要再仔細抽絲剝繭的來鑑別,才能幫寶寶找出生病的主因。

如何觀察病徵輕重?要不要退燒?
張龍醫師指出,判斷寶寶發燒症狀的輕重,首先要判斷寶寶到底有無發燒。家長可幫寶寶測量,體溫若超過38度以上,其實就是發燒了。換句話說,如果測量寶寶的體溫大約37度多一點,但理論上還沒有超過38度,就不需要退燒,因為這時並沒有達到發燒的地步。

過去老一輩的父母們,都很怕孩子發燒,認為只要有一點點高燒的跡象,就應該立即予以退燒。但是現代父母,面對孩子的發燒問題,通常已有正確認知,知道寶寶的發燒,是屬於身體對抗疾病的警訊,用意是在提醒家長,寶寶可能正受到病菌感染的威脅,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因此,給予寶寶退燒,主要的目的是幫寶寶緩解高燒引起的身體不適。因此,進一步就退燒的時機點來說,多數家長會以38.5度為基準,如果發現孩子體溫已達38度半,家長即可幫寶寶主動退燒。但是也有的家長,會選擇在39度才幫寶寶退燒,這樣做沒問題嗎?這是見人見智的問題,因為發燒畢竟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病徵,所以只要寶寶活動力尚佳,沒有特別倦怠不適,在發燒39度才予以孩子退燒也是可以的。

如何判斷寶寶病情的輕重?主要可就以下三大指標來判斷:

(一)嬰兒的活動力。

(二)嬰兒的食慾。

(三)發燒天數。換句話說,如果寶寶活動力甚佳,食慾也沒有減退太多,病情通常仍屬輕微。相反的,如果寶寶活動力不佳,表現倦怠、吃不下,則寶寶的病情通常較重,很可能就需要家長特別注意;尤其是觀察寶寶退燒後的反應,如果仍然表現懶洋洋、沒有食慾,甚至寶寶發燒已超過三天以上,就要趕緊帶寶貝就醫喔!

居家退燒的方法有哪些途徑?

藥物的退燒方法,是兒科醫師認為最有效能降低體溫的方式。因為發燒是體內發炎物質增加,進而引起的生理反應。服用退燒藥,則可以控制並降低身體裡的發炎物質,但是這也只是暫時緊急處理發燒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其餘的方式,則為物理性的退燒途徑。

物理性的退燒方式中,兒科醫師一致性較建議的,即是溫水拭浴。水溫約39度(比發燒的溫度高一些),毛巾浸溼擰乾後擦拭寶寶身體,或讓寶寶直接泡於溫水約20∼30分鐘,可幫助身體降溫散熱,感覺上讓孩子會比較舒適些。

另外,使用傳統冰枕療法,事實上並沒有真正退燒的效果,但可以提供涼涼的感覺,給寶寶帶來舒適感。使用退熱貼,就與冰枕的效果相仿,最大的優點是寶寶使用時,仍可以走動,很方便小患者及家長需求。然後除了幫寶寶退燒以外,千萬也別忘記給孩子補充水分,因為發燒會加速身體比平日約多20%的水分流失,因此務必要記得讓寶寶多補充一些水分。寶寶還小,多補充水分沒問題嗎?醫師說,六個月以下的小病童,只要奶水攝取量足夠,大約每公斤體重有達到100毫升以上者,通常則不須要擔心喝水引起水滯留的問題。

此外,有熱性痙攣體質或相關病史的寶寶,退燒時機則可以提早一些,在高燒還沒有起來以前,即可以先服用退燒藥,以防誘發抽搐現象發生。再者,因為老一輩的觀念認為,當寶寶出汗時就退燒了,但是寶寶高燒時,其實是不可以逼汗,相反的應避免蓋厚被、穿厚衣,更不可以用酒精擦拭身體,會致使身體無法散熱,嚴重者甚至引起癲癇,這些都是不正確散
熱的方式喔!

夜間發燒,該不該就醫?
夜晚的急診病房,最常見的大宗案例,就是孩子的發燒問題,張龍醫師如是說。寶寶雖然單純只有發燒,也不代表不能夠看醫生,但是相較於家長迫切的想帶孩子送急診來說,如果住家附近已有兒科診所,
或是醫院有開設夜間門診的話,這何嘗不是更合宜的一種選項呢!到底怎樣的發燒,寶寶該送急診呢?

張龍醫師表示,(一)寶寶的年紀很小。假使是小於三個月的寶寶,那是必然應當送急診的,小於六個月的寶寶也包括在內。(二)寶寶除了發燒,且合併抽搐、痙攣、意識喪失的情形。(三)寶寶的活力非常差,看起來病懨懨以外,甚至對於外界的表現都沒有什麼反應。(四)家中沒有退燒藥,寶寶卻正處高燒,住家附近無兒科或夜間門診,家長求助無門的情況。以上若有這些情形,就屬於寶寶半夜發燒必須就醫,甚至掛急診的判讀參考。

換言之,如果寶寶沒有上述四大急診病況,那麼相對來看,孩子的夜間發燒,其實就並不是那麼的嚴重和急迫。這時如果寶寶也很想睡,不妨先讓孩子在夜晚有適度的休息與睡眠,暫時予以藥物退燒,等待寶寶一夜好眠至隔日清晨,再至兒科找固定看診的醫師就診更妥適喔!

咳嗽在寶寶的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冬季空氣乾燥寒冷,更容易造成呼吸道刺激與過敏,外加空氣污染PM2.5,若當寶寶有急喘、呼吸困難、發紺等現象,甚至就必須趕緊送醫。

如何觀察咳嗽是否嚴重?需要止咳嗎?

張龍醫師表示,假使寶寶的咳嗽有合併發燒、呼吸很喘,也就是指呼吸急促,而且換氣不通暢,或甚至咳嗽已經嚴重影響睡眠,或者動不動就咳到吐,而且不止一次, 乃至於出現臉色或嘴唇發紺(Cyanosis,暗的青紫色)的情況,則屬於較嚴重的情況,例如百日咳。寶寶咳嗽很不舒服,需要幫孩子止咳嗎?張龍醫師說,雖然止咳藥或許能短暫鎮咳,但多數止咳藥水,可能含某些特殊成份,例如可代因,就不合適給幼寶寶使用。然而絕大多數標示小兒專用的止咳藥水,則著重在化痰的作用,因為咳嗽,主要是希望將痰咳出來,如果痰化掉變得稀薄,也就可以減少咳嗽了。但是也有另一種止咳藥,主要在於抑制咳嗽,並沒有化痰,這樣一來,痰就容易堆積堵塞出不來,反而不見得對病情有益。重點是,在能夠就診請兒科醫發燒常伴隨的其它症狀:

*呼吸淺、快、心跳加速。
*臉色潮紅、身體溫熱。
* 倦怠、燥動不安、食慾減低、口渴、尿量減少。
* 發燒前可能有畏寒、發抖的情況。
*噁心、嘔吐頭痛等情況。

師判讀之前,建議都不要給寶寶任意服用綜合感冒藥較妥。如果是因季節氣候、溫差變化、早晚乾咳的問題,該如何對治?此種情況,則多與寶寶氣管的過敏有關,有的寶寶甚至是在冷氣房就容易咳,對冷空氣敏感而咳,但是冷氣扇葉及濾網,若無定時清理,則可能藏有大量塵蟎、黴菌孢子,如此勢必也會對寶寶造成健康影響。而影響寶寶最甚的台灣常見過敏原,依序是:塵蟎、黴菌及蟑螂,家長不妨於此多加留意。
找出幼兒反覆性咳嗽的原因通常開始上幼兒園的孩子,會較易因疾病感染而引起咳嗽問題;其次,經常在家接觸二手煙,家中有大量塵蟎及黴菌、灰塵藏匿,或本身有氣喘及呼吸道過敏體質的嬰幼兒,通常都是屬於易造成反覆性咳嗽的高危險群。

夜間反覆咳嗽影響睡眠,該怎麼辦?

其實,沒有任何的藥物,可以吃了以後就能夠完全止咳的。張龍醫師表示,因為很多氣喘,是以嚴重咳嗽來表現的。但至於是否需要夜間送急診就醫,就要觀察寶寶是否喘得非常厲害,鼻息有伴隨咻咻聲,
或者小寶寶真的咳得劇烈,非常不舒服,甚至有發紺前兆,則應盡速就醫為妥。假使沒有就醫,家長可以怎麼做呢?張醫師指出,此時可嚐試給寶寶喝一點溫開水,因為偏熱的溫開水,能令氣管較為鬆弛,也就比較不容易咳得太厲害,並且可以含一點喉糖,或是吃點枇杷膏、含少許蜂蜜潤喉(註:寶寶滿一歲以後才可以吃蜂蜜喔.


如果是氣喘的寶寶,則通常使用吸入型抗發炎噴霧藥物治療,不過,關於咳嗽的藥物,均有年齡與症狀方面的限制,因此家長仍需謹遵醫囑,交由專業醫師評估再使用為妥。夜間的咳嗽,家長另外須檢討的,還包括孩童睡眠時的環境,是不是有可以加強的地方。好比說,睡床周圍環繞很多的絨毛玩偶,菸味重的環境,貓狗與人共眠,床單枕套久未換洗等因素,如果單純就只有夜間咳嗽才咳得厲害,則通常可能隱藏著前述的這些可能原因。

腹瀉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彰表示,當寶寶有腹瀉狀況,首先要留意他的解便次數、解便的量,以及便便的狀態。如果在短時間之內,寶寶解便次數頻繁,而且為水狀的大量腹瀉,或是糞便中有血絲及黏液;外加,吃不下食物,精神狀態及活動力不好,則病徵就比較嚴重,此時建議送醫就診為妥。相反的,寶寶解便次數不多,糞便為成型的糊便,或是帶一點稀水狀的軟便,孩子精神及活動力仍正常,胃口及食慾仍維持著,則僅需注意補充水分,並持續觀察寶寶健康狀態即可。

寶寶腹瀉時,家長如何照護?
當寶寶便便為水瀉,而且次數頻繁,這樣的腹瀉情況是最堪憂的。很多家長認為,寶寶拉肚子會失去養分,因此仍給予寶寶進食,但這時寶寶若吃得下,應積極的以補充水分為優先。由於嬰幼兒,多以奶水為主食。因此,當有腹瀉的情況發生時,建議要將奶水的濃度減半,或稍微稀釋後再予以餵食,但如果是母奶哺餵的病童,則不受此限。若已經開始以吃副食品為主的較大寶寶,在飲食的內容上,則必須以清淡、無油、易消化為宜。比方說:稀飯、米湯較易消化,除非腹瀉症狀有改善,方可給予水煮青菜或肉類。如果寶寶完全吃不下,家長會擔心,則可給予寶寶白開水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即可。照護寶寶也要注意餵食前及處理排泄物之後,需進行手部清潔,避免交互感染。保持寶寶臀部清潔乾燥,注意有無尿布疹。

止瀉用藥,可否自行使用?
陳建彰醫師表示,使用止瀉藥物其實是最後的手段,首先最重要的,仍應著重在水分的補充。因為有腹瀉的孩子,除解出排泄物外,其實流失最多的就是體內水分及電解質。所以,水分的補充為先,其次才是止瀉藥物的應用,甚至止瀉藥物並非絕對必要,並且應由專業兒科醫師評估過後再使用較妥。

陳建彰醫師指出,一般兒童的止瀉用藥,可略分為:吸附劑、抗分泌的藥、抑制腸蠕動的藥,前述的用藥都必須經兒科醫師評估後開立。換言之,假使寶寶從未使用過止瀉藥,更不宜自行到坊間購買止瀉用藥。

嬰幼兒腹瀉的可能原因,常以季節性來簡易區分。最常見的腹瀉原因,仍以感染因素為主,亦即寶寶食用的食物或水源不潔,遭受到污染,或是接觸到傳染源等因素所引起。四季中的秋冬季節,以病毒性胃腸炎較常見,例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而沙門氏菌所引起的細菌性腸胃炎,則多見於夏季,並且集中好發在每年5∼9月之間。不過,因為台灣四季區分不若高緯度國家明顯,因此包括沙門氏菌、腸炎弧菌、志賀氏菌及其他病毒性胃腸炎等,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會發生。

此外,生理因素造成的短暫腹瀉,通常會腹瀉約兩到三次之後,逐漸自行緩解;這是因為寶寶飲食消化不良,或吃到較不適當的食物,所引起的暫時性腹瀉。這種類型的腹瀉,與感染造成的原因相比,較不易引起高燒。而且感染造成的腹瀉問題,通常也伴隨有發燒、嘔吐、腹痛及腹脹等多樣性症狀出現,可以提供家長區分兩者的差別。

一歲以下的寶寶,腹瀉要特別注意!甚至家長需要留意寶寶的腹瀉,是否伴隨相關併發症的發生;因為寶寶還很小,無法清楚表達自我身體狀況,所以父母尤其要注意寶寶是否因腹瀉引起嚴重脫水或電解質失衡的問題。

該如何分辨寶寶是否可能脫水呢?包括:哭泣時無淚水、尿量減少、寶寶換尿布次數減少、口唇乾裂、皮膚乾燥無彈性及眼球凹陷、倦怠嗜睡等,均是脫水的顯著徵
兆。尤其如果幫寶貝適當補充水分後,寶寶卻仍然明顯表現嗜睡、倦怠、無意識反應、有脫水徵象、不吃不喝者,則需立即緊急送醫就診。

嘔吐 

陳建彰醫師表示,如果寶寶是吃過東西,過一段時間才發生的嘔吐現象,而非空腹或未進食情況下的嘔吐,多半與腸胃道方面的疾病、或因腸胃道感染引起的腸胃發炎及急性胃炎有關,其次,此等情況有時亦會有發燒,腹脹、腹痛及腹瀉,爸媽都可仔細留心。但如果寶寶的嘔吐合併吐痰,則可能要小心寶寶有呼吸道感染或支氣管發炎的疑慮。另外,嘔吐物假使為咖啡色物質,則疑似胃及食道有發炎,或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的可能。此外,嘔吐物有明顯的深黃或深綠色膽汁,則要當心寶寶腸胃道蠕動不佳,亦或是可能患有腸阻塞等腹部急症的問題。若進一步再就疾病型態區分,假使嘔吐屬於合併意識不清、頭痛、頭暈,甚至有一些手腳肢體不尋常的顫抖時,則要提高警覺,是否可能與中樞神經感染有關。因此嚴格說來,嘔吐常常與很多疾病的表現都可能有關。

哪些是緊急或危險的嘔吐?
當寶寶發生嘔吐症狀, 首先必須留意的是:

(一)寶寶嘔吐過程中有否造成口腔及呼吸道的阻
塞?

(二)寶寶到底嘔吐了哪些東西? 通常家長首先應將孩子身體保持直立狀態,或盡可能改成坐立或側躺等姿勢,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其次,應仔細觀察寶寶嘔吐的內容,如果是痰、口水及食物等,通
常較不用過於擔心。但如果是吐出胃液、深黃或深綠色膽汁狀的黏液物質,或類似咖啡色的血塊,就會建議必須趕緊送醫。

如果寶寶屬於一次性的嘔吐,而其它精神狀態都還好,原則上就以適當補充水分為宜。但假使寶寶是不止一次的嘔吐,則必須留心是否還有其他嚴重併發症等其他可能。若觀察寶寶有嘔吐次數頻繁且連續發生的情形,活動力及精神狀態減退,合併劇烈腹痛、腹脹,或是頭痛、意識不清等,即屬於嚴重等級,必須盡快送醫為妥。

陳建彰醫師說,發生在新生兒及幼兒的嘔吐,要注意是否有先天性腸胃道發展異常的情況。一般是在給予寶寶規則性餵食的過程,即可能出現徵兆;諸如:溢奶、嗆奶、嘔吐,乃至噴射性的吐奶。如果寶寶嘔吐、吐奶或嗆奶的情形不只一次,而且有大量吐奶、不中斷、多次性連續嘔吐等情況,以及寶寶胃口食慾變得很差,或活動力下降,則建議父母趕緊帶孩子就醫。

抽搐

陳建彰醫師說,一般說來,剛出生的新生兒,假使母親在分娩過程,寶寶曾遭遇腦部暫時性缺氧的情況或腦傷,有可能引起嬰兒早期的抽搐現象。其次,某些子宮感染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寶寶先天性腦炎或
腦膜炎等中樞神經感染;抑或在胚胎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胎兒腦脊髓發育構造有缺陷,均可能是誘發抽搐的原因。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抽搐」?
陳建彰醫師指出,真正的抽搐是在發病時會暫時性失去意識的,同時,也有目光呆滯、眼神上吊、嘴唇及趾甲發紺、手腳不自控的抖動,或有全身性肌肉僵直與緊繃的情況,但抽搐不一定會口吐白沫。此外,寶寶在抽搐一陣後,可能會有呈現短暫癱軟無力的情況。

除此之外,寶寶在睡眠中偶爾也會手腳抖動一下,或是平常情況下,寶寶偶有極短時間的震顫表現,這種就不一定是真正的抽搐,但就要注意寶寶是否可能在營養方面有攝食不足,或是因缺乏鈣質導致電解質失衡的情形,這時家長稍微幫寶寶壓制手腳,抖動情況就改善了,因此相比實際的抽搐而言,情況輕微許多。

另外,當寶寶抽搐時,或許會有牙關緊閉的現象,一般很緊張的家長,可能會用手立刻塞進寶寶嘴巴,但其實這樣做並不正確,不慎就會弄受傷。如果家長擔心,非做不可,取而代之的建議方法是利用毛巾、乾淨布,包裹壓舌板或寶寶湯匙,再放入寶寶口中,這樣做的重點是以維持寶寶的呼吸道暢通為優先。

抽搐發生時,家長第一時間該怎麼做?
陳建彰醫師指出,抽搐是大腦不正常放電的結果,因此抽搐患者會發生意識喪失,並且無法自我控制,何況是年幼的寶寶,更是如此。所以,在整個抽搐過程發生時,建議父母要特別留意寶寶呼吸道是否暢通,並給予寶寶側躺,以免因胃部嘔出的奶水或食物不慎嗆入並阻塞呼吸;然後待寶寶情況平靜時,儘快帶寶寶就醫。

另外要提醒家長的是,寶寶在抽搐過程,頭部可能會有不自控抖動的情形,為避免寶寶頭部撞擊周遭物品,家長最好能夠小心觀察,主動移除寶寶睡床周圍比較堅硬及尖銳的物品,可換成較柔軟的枕頭或毛巾,以免孩子發病時頭部不慎受到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