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遭遇不顺心、不如意时,若经常都是以怒吼、摔玩具,甚至是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发泄时,提醒父母要提高警覺!根據長期關注幼兒暴力行為研究的心理諮商師黄柏嘉的觀察,當幼兒遭逢挫折而表现出一連串的脱序行為時,這不僅只是代表他們一時間的惡劣情緒狀態,更有極大可能是他们日後暴力行為的潜在徵兆。

小暴能潜伏期
大人最常骢兄孩子施暴的理由,不外乎就是‘都是他先弄我的,所以我才會……黄柏嘉心理师表示對於2~3歲幼兒而言,除了物權意識正處於特别敏感的階段外,他們亦對於争端的庭理及理解也不夠清晰,因此非常需要透過家畏的耐心引引,以及時間的累積去學習如何正碓處理纷争。

提醒爸媽當孩子在面對衝突時,總是以他人不小心地侵犯為正當理由,而認為應採取暴力的行為回應時,我們必须非常常確認的是,無論有什麽樣的理由讓自己不開心,都不應訴諸暴力行為來解決。因此當我們面封孩子這種狀況時,應先协助孩子将情绪舆行為進行分割,並同理孩子因為他人的侵犯或無禮得憤怒、不開心的心情後,再引引導孩子以溝通表達的方式讓他人理解不快樂從何而來,而非将心中不快樂的情緒轉成暴力手段來表建自己的不满。

大多敷家畏封於幼兄暴力行荔的定羲,经常倾向於只要孩子不動手傷人就好,然而若只是透過語言上的威脅、怒罵……等方式表建不满時,就不算是一種力行為嗎?對此黄柏嘉心理师則表示非常不贊同。每個孩子在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绪及感受時,所選擇發洩及表達的方式各有不同。若爸媽觀察到家中孩子在面對令自己感覺難受的負面情緒緒時,就會想要以傷害他人或自己的方式,讓情绪得已宣洩並且覺得舒坦時,此時無論他是探用肢體上的動粗或是語言上的怒罵,其實都已屬於一種暴力的行為表现。此外黄柏嘉心理师特别提醒,暴力是一會随著成長而逐渐延伸的偏差意識,因此千萬別低估幼兒語言力的危除性。因為當幼兒成長期使用带有贬低、歧视羞辱……等字眼封待他人,又無法即時經由教育導正,錯誤對待他人的價值觀便會深植在心中,讓他們失去對待他人應該要有的尊重。當孩子從小習慣以傷害他人自尊的方式來宣洩情绪而未被導正時,未来有極大的可能性從動口演燮成動手的施暴行為 。

3. 遇到不順心開口閉口全是別人的錯 

 根掾黄柏嘉心理师畏年輔導許多成人、幼兒的案例觀察中發现,惯用暴力行為者不分年龄高低,一旦遭遇挫折及困境時他們心中经常有一種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所有的错都是他人造成的,因此就算以暴力的行為進行報復及傷害時,惯用暴力行為者也並不會認為自己如此的對待方式是有偏差的。

4. 別以為孩子小所以打鬧都ok 

要避免孩子成為小暴龍,提醒爸嫣虑孩從小就留意舆幼兒進行互動的方式。在幼兒成長過程中, 有時會因為生氣與不滿,就會對旁邊的大人或小孩用手或腳攻擊對方的動作。 此時, 小孩的力氣很小, 並不會造成什麼 明顯的動作, 因此 很多父母都 不以為意, 不加以制止, 反而發出快樂的 笑聲跟孩子嬉鬧, 甚至以逗弄孩子生氣為樂,這樣的互動行為就不是與孩子良好的互動方式。

建議家長在面對幼兒成長時的行為絕不能因為孩子還小,而認為這些行為可以被通融,儘管孩子還不能理解為何不能這麼做的道理, 我們仍應該以溫和和漸進方式的作法阻止並導正孩子的 行為 。

5 階段心理教養戰 

1.  先同理孩子,幫助紓解負面情緒 孩子之所以會以暴力手段處理情緒, 是因為幼兒對自己的情緒狀態了解還不夠, 也 缺乏足夠的 方式去紓解。因此,建議家長在面對孩子暴力行為時, 應先了解孩子對於情緒、感受正處於需要學習及了解的階段, 兒 家長也 別 急著著被孩子的 行為 而是 給予更多的耐性並引導孩子, 讓他們學會認知自己現階段的情緒及感受代表著什麼意義, 如此便能減低孩子的暴力行為發生 。

2. 試著把失控的混亂場面穩定下來
當孩子失控時,多半也會牽動父母許多負面的情緒,如憤怒、丟臉、失望等,這時父母需要先穩定自己的 情緒,才有辦法進一步平穩地承接住孩子的負向情緒,協助孩子冷靜下來, 因此, 先制止孩子傷人的行為, 並把孩子帶到雙方都能夠自在的環境,進一步處理下一步。 

3. 等待並給孩子消化情緒的時間
在處理孩子的暴力情緒時, 最忌諱的就是以強迫方式要孩子馬上擦乾眼淚或是停止憤怒。 這是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的守在孩子身邊,等待他們消化完自己的情緒。 燈孩子情緒緩和了才和孩子進行對話。

4. 親子對話的重點在於指認情緒
接下來, 並不是很孩子講道理,否則只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感。 建議父母以同理心的方式詢問孩子,如: 我了解不能夠買玩具很不開心對嗎? 當孩子願意以溝通方式表達時,我們應贊許他們願意選擇以話語來進行表達,如:太好了你用說的媽媽一次就懂了、你如果一開始用說的就好啦 。。。當孩子語言表達尚未成熟,只能以單字表達時,如 : 哥 ...拿.. 玩具.. 氣.. , 這時家長可以幫忙把話說完整後, 如 : 哥哥拿你的玩具讓你很生氣是嗎? 請孩子再重覆一遍話語 : 我很生氣哥哥拿走我的玩具, 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指認自己的情緒, 幫助他們自己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 

5. 解決負面情緒而非暴力懲罰
家長絕對不要以懲罰脅迫的方式對待孩子,如 打罵、羞辱。 當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學習以非暴力的手段表達情緒時,我們就不要以暴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應該是讓孩子認識且釐清自己的情緒後,再以漸進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情緒管理。